志愿服務項目大賽“初心如磐”方能“行穩致遠”
來源:中國青年志愿者
編者按
前不久,第七屆中國青年志愿服務項目大賽全國賽初評結果公布,引發廣泛關注。自2014年開始舉辦至今,中國青年志愿服務項目大賽已經走過十個年頭,牽動全國6萬余個志愿服務項目參與各級賽會的交流展示,促進了志愿者事業蓬勃發展。
近日,廣東省團校(廣東青年政治學院)黨委專職副書記、廣東省青年志愿者協會副會長庾月娥結合自身多年來的觀察和思考撰文,提出“志愿服務項目大賽‘初心如磐’方能‘行穩致遠’”。庾月娥同志長期從事青年志愿者工作,經驗豐富,觀察所得切中肯綮。現予編發,供大家學習交流。
近日,第七屆中國青年志愿服務項目大賽全國賽初評結果公布,共1001個項目入圍,引發廣泛關注。入圍的項目將于11月底在廣東汕頭參加終評。轉眼間,中國青年志愿服務項目大賽已經走過10年。這項始于2014年、初探于廣州、專注志愿服務領域的全國性項目賽,帶動全國范圍的志愿服務事業形成了比學趕超的態勢,發揮了風向標作用,為促進中國青年志愿服務項目化發展立下“汗馬功勞”。
志愿服務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力量。梳理現代意義上的中國志愿服務發展歷程,不難發現,志愿服務項目是從人們一般所說的“志愿服務活動”發展而來。從概念上來說,前者一般具備較為長遠的目標、較為體系化的運行特征和相對成熟的、循序漸進的組織方式;后者則一般比較關注眼前的具體目標,有“重在參與”的心態和特征,通常可能是“一次性”的。志愿服務從活動化向項目化的轉變,是中國志愿服務發展歷程中的重要轉折。新時代伊始,團中央、中國青年志愿者協會就不斷探討和加強“志愿服務項目體系”建設,《中國青年報》刊發的《著力健全青年志愿服務體系》(2019年11月26日)一文系統論述了中國青年志愿服務發展的“六大體系”,其中一個就是“著力加強項目體系建設,全面提升青年志愿者行動的服務力”。2024年4月印發的《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健全新時代志愿服務體系建設的意見》,提出“提升服務質效,推動志愿服務項目化運行”。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強調“推動志愿服務體系建設”,為志愿服務事業發展指明了方向。可見,項目化發展、項目體系建設,既是志愿服務本身發展所需,又是黨和國家對這項事業的明確要求。
我國各地經濟社會發展程度不一,志愿服務發展情況也各不相同,彼此間的交流互補、共同成長在這一全國性比賽中得到相當程度的實現。例如,較早在廣東發展起來的“助盲跑”、“媽媽私房菜”等項目,經過大賽主辦方的打磨和推廣,得以在全國一定范圍實現良性復制;“志愿服務項目的策劃與實施”,也普遍成為了各地舉辦志愿服務培訓的必修課,亦是項目“操盤手”們高度關注的課題。因此,志愿服務項目、志愿服務項目化,成為志愿服務發展的必經之路。對志愿服務項目大賽的關注度,也在不斷升溫。
志愿服務項目大賽,不僅是項目的展示,更是精神的傳承。對關注度升溫的志愿服務項目大賽,需要辯證地看待,既要看到其激勵和推動作用,也要警惕過度競爭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
參與者關注比賽結果,為人之常情,無可厚非。但若是唯結果論,如僅以比賽結果論各地志愿服務發展程度高低,或單純以比賽結果為目標而在備賽過程中過度關注所謂的“參賽技巧”,則容易走向“另一端”,存在背離志愿服務項目大賽初心的風險。值得提倡的態度,對于參賽者(項目實施方)來說,應是將參與項目大賽的過程,當作是復盤、反思和精進項目的過程;對于組織者(選送項目的各有關單位)來說,應是通過比賽這個窗口,觀察、分析本地區本行業志愿服務發展,在微觀上挖掘合乎本地實際的項目加以完善和復制推廣,在宏觀和中觀層面探索本地區本行業志愿服務進一步發展的可行性路徑。
和項目大賽一樣,志愿服務項目本身同樣需要“堅守初心”。 志愿服務項目,或者是外延更廣的公益項目,是應社會需求而生。有需求,項目方有存在的必要。項目策劃和實施的基點,是對社會需求清晰、精準的界定,且通常是從小處著手,“小而美”的定位更容易贏得可持續的發展。社會需求通常也是流動的、變化的,項目實施者不可左顧右盼毫無定力,亦不必抱著辦“百年老店”的心態,在需求已然發生質變時依舊固守原有項目定位和實施方式。例如,我們樂見專注于鄉村兒童書信陪伴的“藍信封”項目2008年從中山大學校園走出,之后發展為以該項目為核心的社會組織運行至今仍蓬勃生機;而一些地區的鄉村,學生午餐問題得到了系統解決,解決此需求的公益項目逐漸退出,也完全不必惋惜。此外,在關注志愿服務項目的社會功能時,同樣需要高度關注項目的育人功能并在實施過程中加以規劃和落地,因為志愿服務是大眾踐行大我價值追求的重要實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志愿服務要“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同行”。“同行”,是中國特色志愿服務的獨有特質。心中有陽光,腳下才更有力量。“同行”,需要一個個扎實的項目、健全的志愿服務項目體系、健全的志愿服務體系,和每一位參與者的敬畏心和行動力,更需要在競爭中不忘初心,在服務中牢記使命。
本文作者:廣東省團校(廣東青年政治學院)黨委專職副書記、廣東省青年志愿者協會副會長 庾月娥